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法官的愿景

  发布时间:2014-12-12 10:11:02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作为掌管正义之仪的法官更是如此。一个人生活不能没有目的;一个人生活不能迷失方向;一个人生活不能误入歧途。因此,一个人的人生必须有愿景,法官尤其如此。

  愿景是人们脑海中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渴望实现的愿望,是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只有以远大的目标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人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愿景的意义不是“你能成为什么,所以你想成为什么”,而是“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法官的愿景是指其向往实现的未来景象,回答的是“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法官”。也就是法官个人的自我发展方向、目标、理想、愿望,以及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简言之,法官的愿景是追求公平正义,赢得人们对法律的尊重,获得人们对法官这一职业的敬仰,法官并因此而崇高。

  愿景来自于法官的良知和人格,愿景凸见于宏大,良知著于微小。作为公平正义化身的人民法官,更应守候良知,恪守人格。这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更是一份崇高。英国法学家麦克莱说过,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说,除了法官的人格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保证实现公正。无论是西方的自由心证还是我国古代的春秋决狱,无不对司法工作者的良知提出至高的要求并寄予无尽的厚望。

  法官的良知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生命之光。法官要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良知去关心天下苍生冷暖,用智慧去平衡人间利益博弈,用精神去感召世人迷失的心灵。法官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应有自己独立交往的空间。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难免会有来自外界环境的诱惑和干扰。出于利益,碍于情面,迫于压力,操守不高者就很难摆脱世俗、秉持公正。司法良知的丧失导致司法腐败问题的现象不容忽视。就如同有人说,法官就是土地,法官队伍出现问题,那就是土地长出了杂草。对此,出台和重申“不准”和“严禁”,犹如剪刀、铲子和大火,能够立竿见影,然而,一阵风过后,往往又会死灰复燃。因此在通过“除草”治表的同时,更要法官自身恪守司法良知以治根本。贪欲是良知的天敌,廉洁是良知的保证。

  实现愿景、守候良知,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养廉做起。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会因贪占一张办公用纸、吃一顿当事人宴请、接当事人一盒香烟的“小事”而使自己的良知悄然丧失,廉洁情操一去不返,正义轰然坍塌。因此,在守候良知的过程中追求愿景,愿景一定实现。这样,在我们临到生命终点的那一刻,如果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我曾善用于手中的每一分力量,无私无我地为人民服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会是令人安慰的时刻。

责任编辑:徐志萌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