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靓丽、端庄文静、说话温柔、细语绵绵,这是洛阳市瀍河法院民二庭审判员陈寿卫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
陈寿卫在瀍河法院的审判工作中,以调解能手著称,她手下的案件,她总是先认真的审阅,尽量找到矛盾的突破点给予协调结案,这样做,既提高了自己的结案效率,还降低了当事人因为审判带来的矛盾加剧。
那么,陈寿卫陈法官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这一点的呢?这,源自陈法官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源自陈法官投入了自己的一片真情,更源自陈法官对当事人打官司的通盘考虑。
陈寿卫2006年从河师大毕业后,一腔热血的她,先干教师后干律师,但她对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匡扶正义的法官的念头始终没有泯灭,2010年法院招考,她过关斩将,过筛子过罗,凭借自己的硬实力走进了瀍河法院的大门,她干过书记员、助理审判员,由于工作出色,2013年陈寿卫被任命为审判员,从此拉开了她审判案子、调解案子的序幕。
当成审判员,案子就多,工作自然就要加重,怎样对待每一起案子,陈寿卫自己有着独到的想法。这,就是能协调的尽力协调,能减少当事人代价的尽量减少,让当事人时刻感觉到法官就是实实在在来为百姓服务、来为百姓解决问题的。
2017年桃花盛开的春天,有一个抚恤金纠纷和房产继承纠纷的案子同时送到了陈寿卫的办公室案头。这两个案子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哥哥杨华(化名)和弟弟杨伟(化名)为争夺遗产赡养老人发生了纠纷,一时互不相让,从而对簿公堂。
陈寿卫一看案子,是一个家庭的事,是“内部矛盾”,就把弟兄俩传唤到法院,先从兄弟亲情的角度来考虑,明法析理,让弟兄俩知道金钱永远买不到兄弟之情,一定要特别珍惜,最后通过协调,作为哥哥的杨华给弟弟杨伟拿出了10万元钱作为补偿金,自己继承了房子,杨华无怨无悔,而在照顾母亲方面,哥哥的付出比弟弟大,弟弟杨伟就给哥哥多拿了几千块钱作为补助,心甘情愿,一个家庭看似天大的大事,在陈寿卫这里化干戈成了玉帛。
本来此事到此已经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令陈寿卫法官没有想到的是在三个月后,弟弟杨伟竟在当地一个伊斯兰教会会长的带领下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秉公执法 公平卫士”字样。
类似这样调解的事很多。
还是在2017年,这是在一个82岁高龄老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在陈寿卫法官的积极耐心协调下,最终让家人握手言和。
老人有三个姑娘、两个儿子,住在城中村,老人在“能踢能跳”时给两个儿子均盖有门面房,并生活在大儿子的家里,后来村里改造拆迁,老人到村里领走了拆迁补偿费,给女儿的几万块钱,结果大儿子到村委领钱时得知钱已被母亲领走,怒火冲天,回到家就给母亲发生了纠纷,还把进门锁给换掉不让母亲在家住。老人没法只好噙着眼泪来到小女儿家里居住,到小女儿家里住了一年后,小女儿觉得都不管母亲,只有自己一个人来照看也不同意了,就要求姊妹们来轮流照看,但是都不愿意费这个心,其中的一个孩子还说,老人死在外面也不叫回家,最后把老人气坏了,老人遂将孩子们起诉至瀍河法院,要求孩子们以后每个月给老人拿生活费。案件到了陈寿卫法官手里后,陈法官把孩子们都传唤到法院,讲述母亲抚养孩子们的艰辛,拉扯孩子成长的不易,都有孩子,要将心比心,给后辈人做表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陈法官以她温情的语言感化了孩子们,最后孩子们在表示同意陈法官的调解后,表示愿意共同承担责任,轮流赡养老人,老人走出法院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喜极而泣,一个劲地伸着大拇指头说:“陈法官,我太谢谢你了,你帮了我一个大忙,我不再有后顾之忧了。”
这就是陈寿卫法官,她心里想的始终是调解,是感化,她先审案子,能调解先调解,化解矛盾于庭审前,天道酬勤,她曾以47%的调解率位列瀍河法院调解排名第一名。
陈寿卫调解案子能做到胸有成竹,主要有两点“硬功”,一是她善于学习,她说,法律知识也是要不断更新的,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紧抓法律这条缰绳,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在陈寿卫的手机上保存着各种调解成功的案例,讲起每一个案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都在无形中指导着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还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充电,《民法总则》新条款更新后她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最高法就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夫妻共同债务负债情况颁布后她还是细细品嚼,陈法官说,这让在审判中牵涉到夫妻共同财产的事更加清晰,承担的义务更加明了。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案件中的模糊东西才能在眼前清晰起来,更有利于指导自己办案。
熟悉陈法官的人知道,陈法官不但重视办案,还重视自己的身体锻炼,她最擅长的是打乒乓球,曾代表瀍河法院出征在河南省法院系统乒乓球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光荣称号,为瀍河法院争了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陈寿卫法官更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她没有吃过当事人的一顿饭,没有收过当事人的一点好处,处处展示着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法官形象,她也因此多次获得法院给予的“先进个人”及“办案标兵”的光荣称号。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王安朝